春季的五月,当贝加尔湖准备以它的魅力迎接所有向往者时,这里的老住户也做好了准备,它们是最具“贝加尔湖特色”的自然现象之一——大规模飞行的水蛾。水蛾——各种生活在湖岸边草地和灌木丛中的水蛾幼虫组成的团队。
米哈伊尔•科佐夫教授声称,贝加尔湖有37种水蛾,其中大多数(21种)偏好温暖的浅滩,其余的生活在比较严寒的贝加尔湖开阔水域。根据其它信息:湖泊的水蛾群体分为53种,24属,9科。其中有14种为该地区的特有种类。
贝加尔湖地区的居民把水蛾称作Lipachan,这个词汇来自于埃文基语的“lipacha”,意为粘在一起,也指代火星蛾和冰橇。
水蛾––贝加尔湖地区的水生昆虫,它门的生命要经历一个完整的蜕变周期。
幼虫
幼虫有细长的身体,有着突出的头部,胸部和腹部长着发达的足。幼虫只在水里生存,建造轻便且造型新颖的帽子形房屋。
蛹
蛹在帽子形房屋里开始了自己的生命周期,这座房屋是它在幼虫阶段建造的。在特定的时间里它生活在贝加尔湖水域,而到了最后阶段––它将变成成虫––这与它逗留的空间有关系。
水蛾蛹以强大的上颌将自己武装起来,在它们变为成虫(昆虫生长的阶段中的成熟阶段)之前,用上颌拆开帽子形房屋的前端。获得自由后,它们很快就展示出了自己在水中移动的能力––敏捷地依靠后背游泳,它凭借自己纤长的中腿(一共有6只腿)完成这一划船运动。到达岸边后,蛹从水里出来,开始有节奏地移动腹部。身体膨胀起来,气门打开,成虫的身体发生了蜕变––变成了深色(棕色或者黄褐色)的小水蛾。
成虫
成年的水蛾––一种非常脆弱的生物,让人联想到毛茸茸的蛀虫。蛾子和蝴蝶的区别很明显––在翅膀上。蝴蝶的翅膀被薄片覆盖,而蛾子的翅膀是被绒毛覆盖的。
著名的贝加尔湖研究员格·尤·韦列夏金指出,贝加尔湖的水蛾并不是优秀的飞行员,它们中的大多数品种甚至连几十米远的湖对面都飞不过去。
贝加尔湖有两种水蛾有着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它们是特殊的品种––tamastes,和一种贝加尔水蛾。它们的后翼太短了,根本没办法飞行,但是适合在水面上游泳。
他还提出,一些贝加尔水蛾翅膀的消失与强劲而频繁的春风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当地的水蛾有着和其它大多数水蛾一样适宜飞行的翅膀,那么很有可能,它们很快会从湖面上被风吹走。
成虫的生命很短暂。它们通常于6月底在贝加尔湖的湖水中产卵,之后就死亡了。
水蛾非常喜欢贝加尔湖湖湾多石头的滩地和沉在岸边湖水里多枝的树干。它们在这里筑造了完整的定居点,和蜗牛一样,带着这些由碎屑和沙砾建造的小屋子一起沿着底部缓缓移动。这些“移动的房屋”看上去像是某种特殊的砂质管子。正如韦列夏金在1949年写道的,水蛾––贝加尔湖生物发展的一个很鲜明的例子,与该种群的其它生物都不同。显然,水蛾的幼虫在湖里度过的时间不止一年,而是三年,在其它水体中的情况也是如此,也就是说要越冬三次。这种特点很有可能和贝加尔湖极低的水温有关系。
水蛾的幼虫通常出现在贝加尔湖2-20米深的地方,它们位于这里的房屋通常有好几层,被一个个小石块紧密地覆盖着。
从5月中旬开始(有时在4月),不知怎的它们会大量出现在贝加尔湖的湖面上,有目的地向岸边移动。所有剩下的冰层都被“涂上”了特有的黑色“痕迹”,沿着湖岸线疯狂地蔓延。这些“成群结队”的贝加尔湖水蛾蛹来自于冰层中,这时的冰层已不再是坚固的巨块了。
4月底春季灼热的烈日融化了贝加尔湖的冰层,穿透了充满水的裂缝。湖底的生物“渗透”到这些窟窿里,向湖面挣脱,出发完成自己的最后一次游泳。
水面上的行程并不容易:必须克服冰层断裂处的陡坡,水的分流,以及大块堆积冰造成的障碍。但是这些小型无脊椎动物运动时的方向感令人震惊,它们带着目标奔向陆地,就像是身体里被“缝上”了专业的指南针。
来描述一个简单的实验。单只的个体从它同类的群体中被移除,并被专门放在高大的冰堆中,即使是人类置身在这样的冰堆中也看不到岸。为了实验的“纯洁性”,还翻转了水蛾的方向,以便混淆它的道路。但它依然能倔强地找到返回的路。
对于贝加尔湖及其沿岸地区的许多居民而言,水蛾是完美的食物。不论是幼虫、蛹、还是成虫都深受贝加尔湖鱼类的欢迎,特别是茴鱼和黑细鳞鱼。
当森林里大量的鸟类成群结队到来的时候,它们的盛宴也到来了。对于岸边许多鸟类来说,哺育雏鸟的时间与夏季水蛾的大量出现有很大的关系。
即使是哺乳动物,通常也并不是很热衷于动物饲料(松鼠、花栗鼠),它们会彻底把更易捕获的食物变为自己的口粮。
然而人们认为品鉴水蛾最专业的专家要属熊了,它们专门从山上下来,一顿饭要吃掉5-7公斤的美味。